都柏林之行

2018年7月15日

月初离开香港差不多一星期,参加了一个有关社会工作的国际会议,由三个国际组织联合举办:国际社会工作人员协会、国际社会福利协会及国际社会工作学院联盟。参加这个都柏林会议目的有四:保持与国际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的学者、非政府机构和服务领袖的联系;了解爱尔兰近年的科技发展(特别是应用于安老服务);进行一般对外事务的联系;及与一班在爱尔兰「工作假期」的香港青年人接触,了解他们在爱尔兰的生活。

有几点关于爱尔兰的资料值得我们思考。虽然爱尔兰人口只有476万,65岁或以上人口亦只占11.7%,生育率亦近乎香港的一倍,其面对人口高龄化的压力远低于香港,而退休年龄则是66岁,至2028年更会增加至68岁,但在推动安老服务的发展,特别是认知障碍症的服务及科技应用的推动,相对香港有过之而无不及。

问责官员到访外地,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是让外地官民多了解香港,提升他们对香港的关注,简而言之,「推销香港」。所以,除在多场探访和交流促进对方了解香港的情况外,透过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联)的协助,会议间隙亦举办了一个午餐会,邀请多个国际组织的领袖及各地推动科技应用于社会服务的学者参与。席间,我讲解了香港未来面对人口高龄化的挑战,以及应用科技的重要。

除了指出香港85岁或以上人口到2041年是2016年的三倍,到2066年是4.4倍,反映了未来对医疗及安老服务需求增加的幅度,我更提到上述推算很大可能仍会低估了面对的挑战。我举了两个例子:一是1995年推算2056年的65岁或以上人口是18.5%;但到2017年更新推算,2056年65岁或以上人口的比率却是36%。二是2007年推算2016年的人均寿命,男性是80.6岁,女性是86.3岁;但到了2016年,人均寿命却是男性81.3岁,女性87.3岁。推算失准的主要原因是常用的统计方法低估了香港人长寿增长的速度。简单来说,今天所推算的不论是未来人均寿命或是65岁或以上人口的比率,都很大可能是低估了。

就算推算没有低估,若简单以现时资助安老院舍的需求率推算,过去我在网志提过,单是2037至2047年的10年间,我们便需要一共兴建458间资助安老院。不过,不少人都误以为上述数字是未来30年要兴建的数字,若由现时至2058年,40年间,若按同样的需求率,我们更要兴建1 200间资助安老院!

午餐会席间我亦提到香港同时要面对人力不足的挑战。我提出四个重要的数字:一是今天资助安老院平均有约18%的个人护理员空缺;二是过半数的个人护理员已年过50;三是到2041年社会需要多三倍的个人护理员;四是由2023年起香港劳动人口会开始下降。应对上述各点,科技应用便是主要策略考虑之一。

应用科技可以协助长者更容易居家安老,这既是安老政策的重点,亦是绝大部分长者的意愿。应用科技更可以提升安老服务的效能,减低人手的压力。所以,现届政府成立了10亿元的「乐龄及康复创科应用基金」,支援服务机构购置/租借或试用科技产品。我们的目标是于今年第四季开始运作。政府更增拨资源,委托社联统筹持份者之间的合作,推动科技应用于安老及康复服务。2017年6月,政府及社联举办了第一届「乐龄科技博览暨高峰会」,并已定于今年11月举行第二届。

人口高龄化并非单是香港要面对的挑战,全世界的已发展地区都会在短期内或已出现相关问题,所以世界各地都要合作,互相学习。香港只是一个有700多万人口的弹丸之地,经济规模很小,因此要与世界各地共同努力,加大巿场规模,才能使乐龄科技的成本达至可负担的水平。所以,我在午餐会邀请各国的朋友,在今年11月来香港参展或是参观第二届「乐龄科技博览暨高峰会」,与会者反应十分热烈。这次都柏林之行,可算是达到「阶段」的成果。


有关活动图片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博士于七月初前往爱尔兰都柏林访问六日,并率领代表团出席一连四日(都柏林时间七月四日至七日)在都柏林举行的「二○一八年社会工作、教育和社会发展世界大会」。趁会议间隙,罗致光博士出席与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合办的午餐会。图示罗致光博士就香港如何推广乐龄科技发表演讲。


有关活动图片

图示罗致光博士(左一)出席与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合办的午餐会,就香港如何推广乐龄科技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社会工作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