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慢板、炉边听雨

2018年5月20日

在安东尼奥·韦华第(Antonio Vivaldi)的《四季(Four Seasons)》手提琴协奏曲,于《冬天》的中段慢板,配上的一句诗词:「外面大雨淋漓,火炉旁平安地度过满足的日子(Before the fire to pass peaceful, contented days while the rain outside pours down)。」这个影像再配上手提琴协奏曲,令人神往。可惜,香港居住环境狭窄,对大部分长者来说,以上情景十分虚幻。这个落差,就让我想起近日的争议之一:安老院设计的人均面积。

社会福利署于去年六月,成立了工作小组,当中有不同的持份者,包括立法会议员、营办院舍的非政府机构及私营业界、服务使用者及照顾者等人士,一同检视现时的《安老院实务守则》、《残疾人士院舍实务守则》、《安老院条例》及《残疾人士院舍条例》,一起探讨需要改善的范畴及可行措施,让居住于院舍的老友记,能有尊严地生活。

其中,工作小组要讨论的,就是调整安老院舍及残疾人士院舍的法定最低人均楼面面积。我相信对于所有香港人,包括安老院的服务使用者来说,居住空间一定是愈多愈好。不过,在我们探讨上调法定院舍最低人均面积,必须考虑周全,以免「好心做坏事」。在社会上及会议中,有建议将现时的6.5平方米最低标准,大幅上调至16平方米。

就如我最近在《2018年拨款条例草案》的辩论时指出,在安老服务问题上,我们正面临两大樽颈障碍:土地与人手。我在昨天一个电台节目中亦说到,由于现时安老院服务需求的增加,远超于未来几年完成兴建的安老院宿位数目,因此虽然我们努力「追落后」,但还是会「愈追愈落后」。所以,我们要「寸土必争,千方百计」觅地建安老院。

目前正在营运的院舍,入住率都非常高。例如,截至2017年8月31日,津助院舍的全年平均入住率为95%,合约院舍受资助宿位为97%,私营买位院舍为91%,私营非买位院舍则为82%(而非坊间所说的七成)。如果我们调高现时法例最低人均面积的要求,宿位的数目便会下降,下表是反映对私营安老院及残疾人士院舍的影响:

有关活动图片

以现时约42 000个非资助的私营护理安老院宿位计算,将法定最低人均面积由6.5平方米提升至9.5平方米,宿位便减少15.8%,平均计算,使用率便会上升至97%! 轮候时间方面,不久便会与今天的津助护理安老院「不遑多让」。当然,这只是统计数字,有部分私营护理安老院现时使用率比较高,减少宿位便会减低收入,亦可能因此而要结业,整体宿位的减幅会远高过上表的数字。若将法定最低人均面积由6.5平方米进一步提升至16平方米,宿位便减少45%,就算没有安老院结业,最少有11 000名长者,要迁离安老院!以现时兴建资助安老院的速度估计,最少要30多年才能应接到这些长者!这还未计算每年急速增加的安老服务需求。

或许大家以为调升法定最低人均面积只影响私营院舍,事实上并非如此。下表便列出有关影响:

有关活动图片

若将法定最低人均面积,由6.5平方米提升至9.5米,便少了443个资助宿位;若再提升至16平方米,更少了超过4 000个资助宿位,平均计算,要兴建多40间资助安老院才能填补这个缺口!要几多年时间,大家都可计计数了。

结语

当出租公共房屋分配单位的最低人均面积已是7平方米1,我们没有理由维持一个订了超过20年的法定院舍的最低人均面积(6.5平方米)。但标准应该是多少,大家便要平衡理想与实际的情况。社会各界人士都想为老人家谋福祉,我希望大家在致力提升服务质素的同时,亦要顾及整体可行性,避免一些本是理想的建议,竟导致已失衡的供求,更加恶化。

1即75平方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