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服务的规划

2018年7月22日

不少人或许会记得「怀缅过去常陶醉」这句歌词1。一般而言,怀缅过去是老年人的「专利」,不过近年香港有一个特别现象,年轻一代常怀缅一些他们没有经历的过去。就如不少年轻社工大谈九十年代初的社会福利白皮书及其相关的福利服务规划的工作。有趣的是,连他们的社工老师大都没有参与过该社会福利服务规划的过程,他们「怀缅」的是什么呢?

最后一份社会福利白皮书是于1991年3月出版的「跨越九十年代香港社会福利白皮书」。有关工作于1990年1月展开,由政府委任的工作小组进行,过程只用了14个月,便完成的社会福利规划,是否效率很高哩!原因很简单,有关制定的工作分两个阶段。在1990年初,政府发表了一份简单的背景文件,公开邀请公众表达意见,收到了262份书面意见。工作小组进行讨论,于1990年9月出版了草拟白皮书,再公开邀请公众在三个月内表达意见。同年12月17日收到237份意见,工作小组再用三个月讨论,在1991年3月公布白皮书。

相对于2014年中进行的《安老服务计划方案》,由2014年7月开展,分三阶段用了三年,至2017年6月才完成,而安老服务只是社会福利服务其中一环,差别何其大?这就是此一时不同彼一时,所谓「规划」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当年的「规划」工作,主要由上而下,大家的参与便只有「书面意见」;今天来说,这种方式的规划工作,已不能为社会接受了。我亦曾公开表示,我不会进行20多年前的所谓全面社会福利规划工作,请大家不要「怀缅过去」了。

现时任何规划的工作,都要给予公众详细的背景资料,最好是图文并茂,以便即使是最基层及弱势的巿民都能明白。此外,社区会堂式的公开论坛是必要的,最好是星期日晚上或周末日间在各区举办,方便巿民参与。虽然十数至数十次「聚焦小组」是少不了的,但「聚焦小组」总是被批评为人数太少,甚至被批是「太聚焦」,限制了言论自由,不愿意听意见。

制定《安老服务计划方案》分三个阶段,当中有数以十计的聚焦小组及数以十计的地区论坛。首阶段是建立规划的范围。建立规划范围不可以由政府单方面决定,亦需要公众参与。当然,到最后政府总是要决定范围,虽不能令所有人满意,但仍要尽量采纳坊间意见。第二阶段是制定建议,就规划的方向、策略、具体目标、方法及方案订立初步建议;这个阶段要求的社会参与较第一阶段的要求更多、更广及更深入。当制定了初步建议后,便要进入最后「建立共识」的阶段。虽然「建立共识」在今天的香港社会已接近不可能,但仍需尽努力,求同存异,透过更多、更广及更深入的公众参与,找出主流意向,订立《计划方案》。

或许大家会知道,在最初开展规划工作时,目标是要在两年内完成,但期间因应坊间的要求,主要是延长谘询期和举办更多论坛,结果用了三年,而很多人仍十分不满,如指《计划方案》缺乏某些范畴、没有包括某些建议,以及建议未令人满意甚或不同意,还有人批评规划工作只是「hea」做,「拖太耐」了。当然,对今时今日规划工作有意见甚至不满的人,远比二、三十年前的多,原因之一是今时今日有「份」参与的人,比二、三十年前的多数以十倍至百倍。

自2017年底,政府开展了《香港康复计划方案》的制定工作,目标是在两年内完成三个阶段的工作。首阶段是制订规划范围,公众参与的过程大致完成,有待工作小组完成讨论后,进入制订初步计划方案的第二阶段。

《康复计划方案》的复杂程度,远比《安老服务计划方案》为高。「安老」只涉及年老的服务,而「康复」的工作则包括不同的人生阶段,由出生至年老,包括不同的残障组群(如视、听、智、精神及多种不同的残障),以及不同程度的残障(轻度、中度及严重)等。不过,我们还是订立了十分进取的目标,打算用两年完成有关规划工作。我在这里要感谢工作小组的成员、劳工及福利局及社会福利署的同事们,以及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顾问团队,愿意接受这个甚具挑战的任务,更要多谢过往半年多表达过意见的社会各界人士,希望未来18个月的工作,能顺利成功完成。

1 歌词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卢国沾作词的《每当变幻时》。原曲为台湾日治时代,古贺政男作曲的日文歌《莎韵之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