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我家 无分你我他

2018年3月25日

上星期的网志我提到「姊妹们」是香港宝贵的劳动力。随后整个星期除了讨论如何构建「关爱共享」外,在我的范畴便是讨论与人力有关的政策。立法会「异常」地正常进行会议,终于进行了八个月以来首次的议员议案辩论,其中一项就是有关劳工政策。我又出席了劳工界云集的新春酒会,以及一个探讨香港劳动力的商界论坛。今日的网志,我希望与大家探讨近年劳动巿场冒起的另一群生力军。

香港作为国际都会,亦吸引了不同种族的人士来港定居和工作。当中有新来港人士,也有不少土生土长、父母甚至祖父辈已开始在港扎根,多年来为香港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少数族裔。

2016年香港的少数族裔人口(在撇除外佣后)达254 700人,占全港人口的3.8%。当中以南亚裔为最大族群,共有78 000人,占少数族裔人口的三成,其次是混血儿(58 500人,23.0%)和白人(55 900人,21.9%)。当中,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男性的劳动人口参与率分别为82%、71%和87%,均高于全港男性的平均数字(70%)。由此可见,虽然他们被称为少数,却是香港不可或缺的劳动人口之一。

然而,不论是在港定居多年,还是新来港的朋友,碍于语言、文化、教育及种族的差异,要全面融入社会,继而向上流动,不少人都会遇到一定困难。而香港的少数族裔相对在其他国家(如美、加、澳洲)在语文的适应,难度肯定更高。其他国家的移民,第一代面对的困难虽然大致一样,但一般而言第二代就能融入主流社会。但在香港,情况却没有那么理想,因为他们要克服的不止是一种外语,而是两文三语,即是广东话、普通话,还有英语。再者,广东话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除了声调难掌握外,俗语俚语又特别多,说的与写的又不大相同。

在教育制度方面,虽然政府在2014年已确立「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政策,并定立更有系统的课程与评估工具,以及加强相关的师资培训。对于已中学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少数族裔来说,这个政策或许来得较迟,但我们相信情况正在改善。

为了帮助少数族裔人士尽快融入社会、发展个人事业,劳工及福利局正透过多项协助就业的措施,提升他们的就业机会,以及鼓励雇主多聘用少数族裔人士。

劳工处辖下的就业中心设有专门柜台,为少数族裔人士提供各种专项服务,包括工作转介、求职资讯及传译服务等。就业中心主任还可以向查询人士提供个人化的求职意见,以及职业志向评估。劳工处一直定期举办为少数族裔人士而设的就业讲座,协助他们更深入了解本地劳工市场的情况及改善求职技巧。

针对青年就业,劳工处已开设两间名为「青年就业起点」的青年就业资源中心(www.e-start.gov.hk),为15至29岁的青年提供个人化的就业辅导及自雇支援服务。两间「青年就业起点」中心均会定期举办以英语教授的培训课程,协助少数族裔青年提升就业能力。

除了提供就业支援外,我们亦不时提醒雇主要按职位的真正需要,订定对求职人士的语言能力要求。同时,我们又会举办共融招聘会,鼓励雇主以较宽松的中文语言能力要求,提供更多适合少数族裔人士申请的职位空缺,好提升他们的就业机会。

我们透过雇员再培训局,提供以英语教授、配合少数族裔人士的就业志向及培训需要的专设课程,并提供职业广东话、普通话及中文书写的培训课程,让他们好好装备自己,从而提升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未来「一带一路」将会为国家和香港带来无限商机,少数族裔便是香港重要的人力资产。雇主若能善用少数族裔在文化及血缘的优势,就更能提升香港的竞争力。同时,希望社会人士能与特区政府携手并肩,协助少数族裔朋友融入社会,让他们更感受到「香港是我家」。



有关活动图片

有关活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