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远社会福利规划和整笔拨款津助制度

2018年5月27日

近日在讨论整笔拨款津助制度检讨时,有不少社工朋友都提到我早年所写的文章,以前可以在我的个人网页找到,但奇怪为何近期消失了。原因很简单,网页附设于香港大学的伺服器,当我于2017年7月1日离开港大后不久,有关连结的网址便被删去。当时我的网页有不少文章讨论整笔拨款制度、福利服务竞投及福利规划的发展。在今年1月7日的网志 中,我已提到一些误会,包括了长远社会福利规划和整笔拨款制度的关系,今日的网志且交代一下它们的来龙去脉。

长远社会福利规划和整笔拨款制度,是社会福利界两大关注议题。不过,不少人都会将两个议题混为一谈,甚至有指是因为整笔拨款制度的推行,所以「没有」了长远社会福利规划。最后一份的「长远」社会福利政策文件是1991年3月出版的《跨越九十年代社会福利白皮书》。相关的最后一次5年计划检讨则于1996年开始,1997年初完成。由于报告是于1998年出版,所以写文章评论的人士(包括学者),往往没有细看报告内容,便称最后一次5年计划检讨是于1998年进行。在九十年代的5年计划检讨应是每两年进行一次,换言之,是由1998至99年开始停了5年计划检讨。至于现行的整笔拨款制度,是由1999年开始再讨论 1,到2001年初才推行。整笔拨款制度与5年计划检讨的停止并没有任何关系。当然,要掌握上述事实,就要翻阅当年多份报告了。

1991年的白皮书,可以说是建基于多份早年的福利计划方案(programme plans),包括康复服务、安老服务及青少年服务,以及早年白皮书内有关其他服务的计划,包括家庭及儿童福利服务。当年的5年计划,综合了所有有关的白皮书及福利计划方案内容。1997年特区政府成立时,可以说是继承了1991年的福利白皮书、1995年的康复服务白皮书,以及1996年最后一次5年计划检讨,作为社会福利发展的蓝图。

不过,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特区政府连年赤字,是多项政策(包括福利与房屋)的长远规划停顿的主因。以福利服务为例,早年的规划工作,如兴建安老院,当该安老院落成后,政府便要提供新资源来让安老院运作。但若安老院落成时,正值政府面对财政赤字,连旧有开支都要削减,要提供新资源予早年「承诺」的服务便会十分困难。即使没有财政赤字,当每年的新资源很大部分要分配给早年「承诺」而当年落成的服务,当时的政府可用的新资源会减少,应对当时社会的诉求的能力便大打折扣,想以财政资源应对政治的诉求更变得力有不逮。这就是长远规划「被消失」的主因,前者可说是财政理由,而后者可说是政治理由。

因为规划消失了,在回归10年后,问题便逐步浮现。房屋面对的问题,大家都十分熟识了,亦不需由我讨论。不少福利服务问题亦十分明显。我已多次解释不少福利设施(如安老院)兴建需时,8年已十分乐观,往往要10多年,若缺乏规划,当服务短缺时才去兴建,便来得太迟了。

在安老服务,问题便更大。由于人口高龄化不断加速,在缺乏规划的情况下,安老服务便出现「大落后」。经过社会福利界多年争取,上届政府终于在2014年开展有关规划的工作,由于涉及范围广,更需要广泛的谘询,结果用了3年才完成工作。但人口高龄化不断加速,不少需时才能实现的服务(如现时开展兴建的安老院都要多年后才落成),便令人有远水不能救近火的感觉。

亦是由于人口高龄化,康复服务的短缺(特别是院舍服务)亦有恶化的现象,所以一方面要争取资源增加服务,另一方面要开展康复服务的规划工作。故此在2017年底,政府委托康复谘询委员会筹划《香港康复计划方案》,有关工作已经展开,目标是两年内完成。


1 最常见的误解之一,便是以为整笔拨款制度(Lump Sum Grant,注意是大草LSG)是源于1994至98年的资助制度检讨。详细讨论可参阅我在2018年1月7日以整笔拨款制度的迷思 为题的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