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见解」莫「误解」多「理解」

2017年07月30日

早几天有报章上一位专栏作者评论,指我公开说「香港的劳工政策事务过于偏重劳工」,令我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当我在不同场合表达「应该稍为偏向基层劳工」的见解,会反过来变成「过于偏重劳工」?当我和朋友们分享这个「误解」时,有朋友便问我的说法「是否某某理论呢?」我便回应说:「这是价值问题,不是理论问题。」

大家想想,当有些人在中环吃一个商务午餐的价钱已相等于基层巿民一个星期的食物开支;当富豪们开一支陈年红酒已是半数打工仔两个月人工以上;更遑论少数高薪人士一年的收入已远远超过那些70多岁的清洁工人终生的收入;大家便明白为何我即使面对商界代表时亦毫不讳言,香港的劳工政策应向基层劳工倾斜。当然我亦指出平衡劳资双方利益的重要性。

现时香港的劳工福利,相对其他已发展地区, 有一定的距离。但我们必须理解,香港的经济结构与劳工巿场,与其他已发展地区有着很大的分别,其中一点最大不同的便是中小微企占了企业九成以上。绝大部分的中小微企,如饮食业和零售业都是处于高度竞争的巿场,而其他企业亦要面对全球一体化下的激烈竞争。当我们考虑如何改善劳工权益之同时,我们亦必须考虑到雇主的承受力,特别是中小微企面对的处境。

很有趣,可能正正是上述的见解,引来一些人认为我「亲商」。或许这些朋友的看法,都是受制于二元思维,将雇员与雇主对立起来。不少中小微企的雇主,不论以收入计算或是生活指数计算,都与一般劳工无异,主要分别可能只是在资产上的差异。当我们考虑劳工政策之时,我们不能将茶餐厅老板与大集团看成同一类的商界或是雇主。

还有一点令我无语的是,经常在讨论劳工政策时,当我提到要改善基层劳工的福利,总是有人说那就对中收入人士不公平。当然,香港今天的中产人士,面对的生活压力很多,亦不是好景到那里去。因此,在制定社会政策时,我们要考虑到对不同阶层人士的影响,甚至是他们的感受,力求取得适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