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最低工資的調整

2019年1月13日

最低工資委員會在2018年10月底向政府提交了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的報告和建議,行政會議亦於2019年1月8日通過了有關建議,如獲得立法會通過,便可以於今年5月1日將法定最低工資由每小時34.5元提升至37.5元。

法定最低工資的法定功能

在2010年獲立法會通過的《最低工資條例》,就最低工資委員會的職能指明,其功能為在防止工資過低盡量減少低薪職位流失的目標之間,取得適當平衡;及維持香港的經濟發展及競爭力。怎樣才算是工資過低?如何防止工資過低?當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最明顯的兩個,便是看最低工資與通脹的關係,以及最低工資與工資中位數的比率。

法定最低工資與通脹

我已在2018年5月13日的網誌分析了最低工資並沒有「跑輸」通脹,詳情不重複了。簡單來說,在2011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間,基本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累計升幅為20.4%,而最低工資水平則調升了23.2%。

雖然其後仍有不少評論,有不看客觀事實的,更有些用取巧分析方法來說最低工資「跑輸」通脹,但我不逐一回應了。不過,值得一提還是職工盟於2018年5月20日發布的分析,用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累計上升的23.1%,對比法定最低工資調升的23.2%。這雖與政府常用的基本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不同,但仍算是合理的比較。不過結論都大致相同:法定最低工資並沒有「跑輸」通脹,只是差別不大。

政府早兩天(1月11日)公布調整法定最低工資由34.5元增至37.5元,增幅為8.7%。雖然我們仍未知道未來幾個月的通脹情況,但以過往兩年的累積通脹不足5%計,今次加幅已可以接近肯定地說會「跑贏」通脹3%至4%,亦可以說是讓基層員工分享部分的經濟增長。

法定最低工資與工資中位數

從下表所見,法定最低工資與工資中位數的比率有輕微下降的趨勢,由實施初期的52.5%下降至2017年的49.6%。雖然減幅不大,但仍值得關注。今次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的調整較過往3次為高,我預計有關比率有機會升回50%或以上的水平。

法定最低工資水平(A)全職僱員每小時工資中位數(B)(A) / (B)賺取最低工資的勞工比率
2011年$28$53.352.5%6.4%
2013年$30$58.351.5%3.4%
2015年$32.5$64.150.7%1.4%
2017年$34.5$69.549.6%0.9%
2019年$37.5未知未知估計2-2.5%

賺取最低工資的勞工比率

我們從上表可以觀察到,現時領取最低工資的勞工佔全部勞工的比率,歷年有下降的趨勢。我相信經今次建議的調整,這個比率甚高機會有所提升。換言之,今次最低工資的調整對整體工資的影響,可能會回復至2013年至2015年之間。

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近日社會的反應,令我想起「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這句說話,同樣適用於資方與勞工。老闆當然希望員工有高的效率,但又希望不用加人工;勞工及社會人士則希望老闆加人工,但不要加價。

要改善勞工福利,便會增加成本。當然,增加勞工福利可能會提升效率,但總不能完全可以吸納成本的增加。若可以如此,在自由的勞工巿場中,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人工自然會不斷增加,直至邊際成本增加等於邊際效率增加為止。今次建議的法定最低工資調整,據估計對通脹影響有限,約只有0.1%。當然,這部分便要由消費者承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