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之行

2018年7月15日

月初離開香港差不多一星期,參加了一個有關社會工作的國際會議,由三個國際組織聯合舉辦:國際社會工作人員協會、國際社會福利協會及國際社會工作學院聯盟。參加這個都柏林會議目的有四:保持與國際社會福利和社會工作的學者、非政府機構和服務領袖的聯繫;了解愛爾蘭近年的科技發展(特別是應用於安老服務);進行一般對外事務的聯繫;及與一班在愛爾蘭「工作假期」的香港青年人接觸,了解他們在愛爾蘭的生活。

有幾點關於愛爾蘭的資料值得我們思考。雖然愛爾蘭人口只有476萬,65歲或以上人口亦只佔11.7%,生育率亦近乎香港的一倍,其面對人口高齡化的壓力遠低於香港,而退休年齡則是66歲,至2028年更會增加至68歲,但在推動安老服務的發展,特別是認知障礙症的服務及科技應用的推動,相對香港有過之而無不及。

問責官員到訪外地,其中一個重要的功能是讓外地官民多了解香港,提升他們對香港的關注,簡而言之,「推銷香港」。所以,除在多場探訪和交流促進對方了解香港的情況外,透過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的協助,會議間隙亦舉辦了一個午餐會,邀請多個國際組織的領袖及各地推動科技應用於社會服務的學者參與。席間,我講解了香港未來面對人口高齡化的挑戰,以及應用科技的重要。

除了指出香港85歲或以上人口到2041年是2016年的三倍,到2066年是4.4倍,反映了未來對醫療及安老服務需求增加的幅度,我更提到上述推算很大可能仍會低估了面對的挑戰。我舉了兩個例子:一是1995年推算2056年的65歲或以上人口是18.5%;但到2017年更新推算,2056年65歲或以上人口的比率卻是36%。二是2007年推算2016年的人均壽命,男性是80.6歲,女性是86.3歲;但到了2016年,人均壽命卻是男性81.3歲,女性87.3歲。推算失準的主要原因是常用的統計方法低估了香港人長壽增長的速度。簡單來說,今天所推算的不論是未來人均壽命或是65歲或以上人口的比率,都很大可能是低估了。

就算推算沒有低估,若簡單以現時資助安老院舍的需求率推算,過去我在網誌提過,單是2037至2047年的10年間,我們便需要一共興建458間資助安老院。不過,不少人都誤以為上述數字是未來30年要興建的數字,若由現時至2058年,40年間,若按同樣的需求率,我們更要興建1 200間資助安老院!

午餐會席間我亦提到香港同時要面對人力不足的挑戰。我提出四個重要的數字:一是今天資助安老院平均有約18%的個人護理員空缺;二是過半數的個人護理員已年過50;三是到2041年社會需要多三倍的個人護理員;四是由2023年起香港勞動人口會開始下降。應對上述各點,科技應用便是主要策略考慮之一。

應用科技可以協助長者更容易居家安老,這既是安老政策的重點,亦是絕大部分長者的意願。應用科技更可以提升安老服務的效能,減低人手的壓力。所以,現屆政府成立了10億元的「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支援服務機構購置/租借或試用科技產品。我們的目標是於今年第四季開始運作。政府更增撥資源,委託社聯統籌持份者之間的合作,推動科技應用於安老及康復服務。2017年6月,政府及社聯舉辦了第一屆「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並已定於今年11月舉行第二屆。

人口高齡化並非單是香港要面對的挑戰,全世界的已發展地區都會在短期內或已出現相關問題,所以世界各地都要合作,互相學習。香港只是一個有700多萬人口的彈丸之地,經濟規模很小,因此要與世界各地共同努力,加大巿場規模,才能使樂齡科技的成本達至可負擔的水平。所以,我在午餐會邀請各國的朋友,在今年11月來香港參展或是參觀第二屆「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與會者反應十分熱烈。這次都柏林之行,可算是達到「階段」的成果。


有關活動圖片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博士於七月初前往愛爾蘭都柏林訪問六日,並率領代表團出席一連四日(都柏林時間七月四日至七日)在都柏林舉行的「二○一八年社會工作、教育和社會發展世界大會」。趁會議間隙,羅致光博士出席與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合辦的午餐會。圖示羅致光博士就香港如何推廣樂齡科技發表演講。


有關活動圖片

圖示羅致光博士(左一)出席與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合辦的午餐會,就香港如何推廣樂齡科技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社會工作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