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老服務之遠水與近火

2018年10月21日

前言

今年的《施政報告》長達6萬字。我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沒有閱讀整份《施政報告》,而大部分人都只是透過傳媒報導,知悉較為有爭議的部分。而不少人(包括部分立法會議員)的批評,誤指《施政報告》中沒有做這樣那樣。其實,只要用少少時間看《施政報告》相關的部分,便會知道更多。不少評論者亦沒有翻閱另一份《施政綱領》,它更詳盡列出來年施政各範疇的工作。雖然毛主席曾講過「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但香港是言論自由地方,沒有看過《施政報告》的人仍然照樣可以批評《施政報告》,只可惜容易以訛傳訛。例如有一些評論指政府在《施政報告》中缺乏了安老服務,我且在這裏回應一下。

要找近水救近火

香港資助安老院舍宿位不足是不爭的事實,輪候時間在過往近20年都是維持在兩年至3年不等,近年更有明顯的延長跡象。我自去年7月上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後,便不斷強調,就安老宿位不足的問題,我們要「千方百計,寸土必爭」來爭取興建資助安老院。

但我亦只能坦白地告訴大家,我們今天作的努力,直到有額外安老院完成興建,都會是7年,甚至是10多年後的事,無助解決今天宿位不足的問題,這些都是「遠水」。再加上人口高齡化,服務需求不斷增加,我亦預告在未來數年,我們只會是「越追越落後」。「遠水」不能救一個越燒越大的火。但難道我們便要讓輪候宿位的長者坐以待斃?當然不是!

在《施政報告》中,我們定了一個大膽的目標,即是在未來5年,每年增加1 000個甲一級的「改善買位計劃」的宿位。這個目標有幾大膽呢?

「改善買位計劃」於1998年開展,其間不斷增加買位,至今已20年,我們只有約8 000個甲一級的買位。要在5年內增加5 000個,相等於增加約62.5%,而我們一般不會就合資格的私營安老院,「買」超過一半的宿位,否則它們便逐漸變相成為「資助」私營安老院。

要達至這個5 000的目標,及有足夠長者願意選擇入住這些「買位院」,我們便要鼓勵及協助私營安老院提升它們的服務水平,最低限度達至甲一水平,及足夠的服務改善以提升它們的吸引力。當然,除了私營安老院外,我亦希望非政府機構可以利用自付盈虧院舍參與「改善買位計劃」,提供更多資助宿位予輪候冊上的長者。

雖然我們沒有魔術棒,可以在數年間變多數十間資助安老院,但以平均每間資助安老院約有100個資助宿位計算,增加5 000個買位,相等於增加50間「資助」安老院。

此外,在《施政報告》中宣布在未來增加5 000個買位,亦是向私人安老院巿場發出一個明確的訊息:只要他們可以改善服務質素到甲一級水平,政府便可以向他們買位,換言之確保他們在改善服務的投資及所增加的經常性開支,可以有部分能獲得較為穩定的收入回報。

與此同時,社會福利署亦正在檢討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的註冊條例。雖然有關檢討仍未完成,但大家可以肯定的是:法例要求的服務質素基準,只會提升,不會下降,問題只是提升多少。

我們一方面大幅增加買位,另一方面,未來院舍註冊基準可能會提高,政府向私營安老院營運者傳遞的訊息簡單來說便是:請開始計劃如何提升服務質素。

當然,要為長者照顧者提供支援,最重要的仍是社區及家居照顧服務。可惜,現時的服務不足,平均輪候時間9至11個月不等,與院舍服務同樣出現可能不斷延長的跡象。

由於人力的限制及香港的勞工巿場緊張,故增加家居照顧服務亦只能按部就班。在《施政報告》中,我們在來年將會增加2 000個改善家居服務的名額,即約等於在一年內增加約28%的服務名額。不過在社區照顧服務中,一個樽頸是日間護理中心名額不足。但由於找地方改建或興建需時,亦是要多年後才能完成,同樣地,我們沒有魔術棒在數年內變多數十個日間護理中心,我們便要找一個「近水」的方案。

《施政報告》指出,我們會嘗試在符合資格的私營及自負盈虧安老院成立長者日間護理單位,以增加日間護理服務的供應。理念上,這些安老院已有相應的支援服務及相關專業人手,只要有空間及增聘部分人手便可以開展全新的日間護理服務。而且,當有社區長者在安老院接受日間護理服務,若他們忽然有夜間暫託服務的需要,同一間安老院及長者本身便更容易承接相關的暫託安排。這種安老院暨日間護理中心的安排,在過往18年已開始在新的資助院舍中實行。現在我們要嘗試的,是在達至甲一水平的私營安老院中實行。

在《施政報告》中,還有一個重要宣布:政府會推出新一期「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為參加計劃的非政府機構提供適切協助,利便其規劃或發展過程,使有關機構可就其擁有的土地申請擴建、重建或發展,以提供多元化的津助和自負盈虧設施,特別是增加安老、康復和兒童福利服務名額。

後語

在《施政報告》中,一般只會列出已獲得經常開支撥款支持的項目,而安老院由於興建需時,有關經常開支要在接近完成前才會獲批,所以來年會開始進行興建的安老院,不會在《施政報告》中「報告」。不過,關注社會福利的議員如有出席今年7月9日的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會議,或是有閱讀當天的文件(附件4),便會知道在未來一年,政府會在10個選址開展興建福利設施,當中包括了10間資助安老院及其他社區安老服務單位。這個一年內的開展興建的數目,都可算是一個新高峰。雖然這些都是「遠水」,但或許我們需要改變做法,將上述來年開展但多年後才會完成的項目都放在《施政報告》中,免得立法會議員「誤會」及批評政府「放軟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