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 遍地開花

2015年10月24日

經過多年推廣,「社會企業」這個名詞對香港人已經不再陌生,隨着越來越多慈善團體、傳統企業,以至私人團體投資或/及營辦社企,加上商界和專業人士投入參與,社企近年開始發展蓬勃。

據社福界統計,現時全港共有527間社企,相比二○○八年開始有統計時的260間,翻了一番。這些社企的股東只會分攤不多於百分之三十五的盈利,有些甚至完全非牟利。這些社企當中有不少資金、技術、管理專業的支持來自商界,這說明商界不但在履行企業公民責任上非常積極,在社企界的參與亦越來越多。社企界亦成為了深化民商官合作的重要平台。

作為一個同時具備社會使命和商業元素的企業,社企在改善社會問題中,扮演着獨特而不可或缺的角色。成功的社會企業的一大特點,和社企至關重要的社會功能,在於能夠將營商目標與社會目標結合,在兼顧商業策略、財務、人力資源等企業管理層面之餘,亦符合社會創效、良心消費等原則。

為了進一步培育社會創業家和鼓勵創新,特區政府在二○一三年年底宣布成立「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並在扶貧委員會之下成立專責小組,監督這個五億元基金的運作。專責小組期望可以在協創機構的三年委聘期內培育2 700位社會創業家,孵化700個意念及資助100個創新項目。

不少社企在聘任政策上,致力協助弱勢社群就業,一方面為相關人士提供培訓和就業機會,同時亦有助建立共融、多元的工作文化,更回應了充分釋放勞動力的社會需要。針對協作弱勢社群就業方面,社會福利署在二○○一年九月開展「創業展才能」計劃,資助非政府機構成立小型企業,為殘疾人士創造就業機會。政府於二○一二年一月為計劃再注資一億元,為殘疾人士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計劃至今已批出約8,900萬元資助款額,成立100項不同性質的業務,共創造約1 050個職位,包括約741個專為殘疾人士而設的職位,計劃幫助了不少社企的起動。

此外,民政事務總署自二○○六推行的「伙伴倡自強」計劃,透過向合資格的非牟利機構提供種子基金,成立社會企業,推動可持續的地區扶貧工作,協助社會上的弱勢社群自力更生,亦幫助起動了不少成功的社企。

上星期二我出席了一個由香港社會企業總會(社企總會)、社企民間高峰會,以及其他多個有心的機構合辦的「香港社企優秀員工嘉許禮」及「第二屆社企認證標誌頒授儀式」。當我看見一些殘疾人士和來自弱勢社群的社企僱員,懷着喜悅和自信,踏上台上接受嘉許,我特別感到歡欣。

結合政府政策的支持、社會企業家的創新意念和社會責任心、前線員工的投入付出,加上像社企總會、社企民間高峰會等熱心機構的推動,我深盼社企在香港遍地開花,在各行各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