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答問隨筆之安老服務

2021年3月28日

每年這個時候,都是忙於處理立法會議員就《財政預算案》所提出的問題。勞工及福利局(勞福局)在2019年要處理1 350條問題,2020年已減少至977題,今年更減少至383題,包括勞福局本身(48)、社會福利署(222)、勞工處(96)、運輸署(6)及在職家庭津貼辦事處(11)。至今,我大致上已完成審批所有答案。今年沒有往年有趣的花絮,如議員問一些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還未批准的項目推行進度、忘了更改往年問題內容的有關年份,甚至是陳年的先導計劃進度等。

就如我在去年3月29日網誌所指,每年處理這些問題,都有不少勞福政策開支的資料和細節,是一個很好的「溫習」。在此,可以與大家分享一些我在這份「功課」中特別留意到的部分。

追落後的進度

正如我經常提到多項福利服務短缺需要追落後,服務短缺的重要指標是輪候人數和輪候時間。由於不少服務需要在特定處所設置,由規劃至興建,最快都要5年,一般則要8年以上,所以追落後不能一蹴即就。當然,透過向巿場購買服務可以快些,但要考慮到巿場的「消化」能力及服務質素,亦只可以按部就班。就算是處所限制較少的服務,亦要考慮人手不足,亦不能一下子增加太快,而要在勞動巿場「逐步吸納」。

就如安老院的改善買位計劃,我們由2019-20財政年度開始,計劃用5年增加5 000個資助宿位。以一般資助安老院的宿位數目計算,大約相等於增加50間資助安老院。若以過往每年只增加兩間資助安老院計算,這5年增加5 000個買位,便相等於過往25年的進度。雖然進行了未足2年,但連同過往兩年增加約300個資助合約院舍宿位,現時已略見成效。在每年都有新增輪候個案約15 000人的情況下,輪候人數已由2019年底的高峰41 011人,減少8.5%至2020年底的37 525人。雖然資助護理安老宿位輪候時間亦由2018-19年度的平均24個月減少至2020年底的21個月,但輪候資助護養院宿位的平均時間卻由25個月增加至26個月。前者的減少明顯是由於增加買位的力度,而後者的增加是合約院舍在過往兩年的完成興建速度,追不上需求的增加。

每一年議員就《財政預算案》的問題中,傳媒都會關注其中一組數字,便是有多少長者在輪候資助安老宿位期間過身。不過,今年我早在1月31日的網誌中公布了2020年的有關數字,意外地,竟然沒有一間傳媒報導有關數字。為方便大家,我在此再將1月31日網誌的數字列出一次: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資助安老宿位逝世長者數目 4 477 4 382 4 511 4 678 4 957
粗死亡率 17.2% 16.6% 17.0% 17.4% 18.2%
輪候資助宿位逝世長者數目 6 104 6 259 6 866 7 045 7 024
粗死亡率 17.8% 17.0% 17.4% 17.3% 17.9%

大家會留意到2020年的輪候資助宿位逝世長者數目,雖然沒有增加,但由於輪候人數亦下跌,所以粗死亡率亦由17.3%上升至17.9%。在1月31日網誌已有討論,在此不重複了。簡單而言,面對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需求個案,「追落後仍未成功,仍需努力」。

以安老服務中的家居照顧服務為例,雖然服務單位所需處所的限制較少,但仍受到人手不足的困擾。2018年《施政報告》提出增加2 000個「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名額;2019年《施政報告》則提出增加3 000個「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體弱個案)」名額,並在「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下增加1 000張服務券。同樣地,在每年新增需求約15 000人的情況下,縮短輪候時間初見成效,「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體弱個案)」及「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的輪候人數,由2019年8月底8 678人的高峰,大幅回落52%至2020年12月底的4 191人;而輪候時間亦由高峰的平均21個月下降至12個月。當然,社區照顧服務的輪候時間仍需一年是十分之不理想,亦是「追落後仍未成功,仍需努力」。

後語

雖然我在早幾年提到的「高齡海嘯」還未到達,但每年大幅新增的服務需求亦已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雖然2021-22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中,資助安老服務的支出(受資助機構/私人機構的撥款)相對2020-21年度的原來預算增加了6.1%1,至於能否在逆流中前進仍有一定的挑戰。



1或是相對2020-21年度修訂預算增加了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