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公共年金的誤解

2018年4月29日

近日不論在立法會會中、媒體的評論、或是一些團體的意見中,都聽到及見到不少對公共年金與安老按揭的誤解。意見不同並不重要,但總是應先搞清楚才批評,不同的意見才有參考的價值。

一般人對「年金」(annuity) 1 的概念都會有些陌生。早於2003年,當時我還是立法會議員,便開始倡議保險界提供「年金」這種保險產品,雖然算是「成功」爭取,但有關保險產品並不普遍,亦存在基本的營運挑戰2 ,所以在2011年起,我開始倡議成立公共終身3 年金制度,讓退休人士可以確保不論有多長命,都可以獲得穩定的收入。

公共年金制度不是一個福利制度

有評論者誤以為公共年金制度是一項福利制度,批評公共年金制度與長者生活津貼是雙重福利。

「年金」本身是一個保險產品,不是福利。公營與私營的主要分別之一,是公營年金不是以盈利為目標。「年金」這個名稱其中一個容易令人誤會的是那個「年」字,其實一般「年金」都是每月領取,而非每年領取。這個「年」字是出於英文的annuity翻譯4

提供公共年金的主要作用是:(1) 避免個人因長壽所帶來經濟上的風險,(2) 取代個人投資的風險。

一般退休人士的儲蓄並不多,以強積金/公積金計,就算有幾百萬元,由於不知道自己有多長命,若真是「長命一百二十歲」,便只可以慳得就慳,生活質素便自然大打折扣。二十年後的香港,65歲或以上的人口是今天的一倍,若他們都節衣縮食,香港整體內需便會有下行壓力,對整體經濟便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另一方面,由於大部分退休人士都不善於投資,就算是對投資有認識,由於資金有限,所面對的投資風險,亦非容易承擔。若只投資低風險工具如定期存款,便連通脹都追不上。

公共年金便是要同時解決上述兩個問題。公共年金可算是一個基金池,由公共機構管理: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將於2018年年中推出「終身年金」,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通過外匯基金全資擁有。由於可以透過基金池,分擔個人的「長壽風險」,亦透過基金池的經濟規模,由公共機構負責投資及承擔相關投資風險。

透過參與「終身年金」,退休人士便可確知每月有多少「收入」,計劃開支,避免過分的節衣縮食。這不但可以避免過份減低退休後生活質素,亦可以減低對整體經濟的負面影響。

「終身年金」和巿場上的「年金」另一個重要分別便是入門的門檻不同。現時巿場上的「年金」門檻一般為一百萬元5 。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較早時的公布中,便表示入門為5萬元,即一般的基層人士都可以有機會參與。現時,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已成立「香港年金有限公司」,亦會由今天於馬鞍山新港城中心開始舉行巡迴展覽,有興趣的退休人士及準退休人士便多多留意了。

下回預告

就「公共年金」與現時的社會保障制度的關係,如長者生活津貼的關係,背後的政策原則與理念,便要下回分解了。

1 台灣的「年金」是供款式養老金(pension)的社會保障制度。

2 較詳細的討論,可參閱我於2016年4月29日刊登於明報的《公共年金的理念與設計》

3 在這裏強調「終身」是由於在私人巿場中的「年金」計劃,大多數都不是「終身」的。為簡化描述,這裏所指的「公共年金」是「終身」的。

4 一般而言,「年金」的有關計算,亦不是用「年息」計算,而是用「月息」計算。不過為了簡單的描述,相關產品都是用「年息」來形容相關利率。

5 不少巿面的「年金」都是用供款形式,大致上預期到65歲時可以累積至100萬。巿面上亦有可以65歲時購買的年金產品,但入門便一般是最少一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