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七年香港貧窮情況分析記者會答問全文(一)

二○一七年香港貧窮情況分析記者會答問全文(一)

政務司司長暨扶貧委員會主席張建宗、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博士、政府統計處副處長陳萃如與政府經濟顧問辦公室首席經濟師吳慧蘭今日(十一月十九日)舉行記者會,公布二○一七年香港貧窮情況的分析。以下是記者會的答問全文:

記者:想問看到當中寫着貧窮情況是平穩,但看到貧窮人口其實是創新高,為甚麼會得出平穩這個結論?以及想問為甚麼在政策介入前的數字會上升,是否即使增加了最低工資後,其實都無助於幫助低薪一族可以脫離貧窮?以及想問其實一些扶貧政策,好像是「低津」等,其實都放寬了申請,想問今屆政府的扶貧政策其實還有沒有甚麼新猷幫助脫貧?還是其實都是以上屆政府可能定下的一些扶貧政策再延續為主?

政務司司長:或者我先答大部分問題,再請Reddy補充。我們說「平穩」的理由,因為大家看到貧窮率在政府介入後是維持在14.7%,這與去年相若,實際人數增多了些,多了一萬左右,但正如我剛才解釋過,是因為人口的基數方面,我們有零點八個百分點的增長,基數擴大了。這方面其實純粹是一個數字,但整體情況是穩定的,「平穩」就是這個原因,這是第一點。第二,你們亦可以看到有一些數據,例如是長者的情況明顯有改善,亦有一些地方你可看到,例如在工資方面有增長,但工資增長是結構性因素,工資增長收入提高了,「貧窮線」又會向上走,為甚麼?因為它是以住戶入息中位數來計算,入息提高,這條線便向上,水漲船高,所以我們用「相對貧窮」來計算,會有這樣的局限存在。但我們要跟隨國際標準,故此我們並不是用一個「絕對貧窮」。「絕對貧窮」即是說以你家中收入多少錢,我們就稱為脫貧,純粹條「線」會跟着移,但我們又不想自己做一個「香港式」的標準,這樣亦會偏離了,特別是在歐洲、西方很多國家都用的(「相對貧窮」)計算方法。

第二,就是我們會有甚麼新措施會做?事實上大家留意一下,「低津」即低收入家庭津貼,我們只是在今年五月開始才正式優化,這方面我相信在明年分析,即是二○一八年的情況會明顯有好轉,為甚麼我會這樣說?最簡單一個例子,就是現時19,900元的四人家庭會被視作「貧窮」,你們想想差不多是兩萬元,但我們的低津安排,如果你是兩萬元以外也好,寬鬆一些都可以,如他們家中有兩個適齡孩子,太太沒有工作,我們容許可以每月領取3,200元津貼,孩子每人有1,200元,自己即工作申請者有1,200元,加上這3,200元,他已有19,900元的入息,其實對他有很大的幫助。但這些數字我們在今年未能計算進去,因為我們今次是計算他過往半年,低津的申請是這樣,我們在五月實施,然後追溯過去六個月的工資,即是我們先出糧,證明他有工作,就會補回給他。但當是一整年的效應出來後就會不相同,這是第一點。同時,長津亦是我們去年年中才作出的優化,亦有部分數字是未能在全年反映出來。所以我覺得明年(二○一八年)分析的情況,我估計數字方面會比較有改善,這是第一點。我們當然希望經濟繼續會好轉下去。Reddy或者請你補充一下。

政府經濟顧問辦公室首席經濟師:我可以補充。雖然我們的最低工資有所增加,但為甚麼在紅色線,即政策介入前也有上升?沒錯,我們剛才也看到,基層工資的升幅其實頗為可觀,平均達5.5%。但我們不要忘記,正如剛才所說,還有兩個因素,包括人口高齡化。高齡化的意思是指有很多高齡人口會退休,雖然長者的勞動參與率有所提升,但就絕對數目而言,退休人士會愈來愈多。另一項因素是住戶小型化,正如剛才所說一樣,獨身、單身、離婚等情況愈來愈多,對住戶小型化亦會帶來推升的作用。所以你會看到,在政策介入前,這理論性的貧窮線過往一直繼續上升,最重要是由於人口和結構這兩項因素。

政務司司長:局長有沒有補充?

記者:見到政府都投資很多在福利政策方面,但是都見到突破了100萬的大關,雖然上年說過都預計了會超過100萬人,但是否可能反映了政府福利政策方面都是越扶越貧?局長、司長會有甚麼回應?想特別問在職貧窮方面,因為見到在職住戶的人數其實上升了,但是政府今年都推出了「低津」,甚至改革了「職津」,其實是否代表政府對於在職住戶這群人裏「落錯注」幫助不了他們?另外,對於這一群人,還會有甚麼其他政策去減低他們的貧窮率?剛才司長說到「職津」優化了,今年就看不到,下年才看到,預計下年的貧窮率會因為「職津」會優化到多少,減低多少?因為以往你們都說過可以減低2%,這個目標會否做得到?謝謝。

政務司司長:或者我大體上回應,請局長再補充。「愈扶愈貧」的情況不是一個合理的形容詞。事實上,你看到情況,我們是有結構性的挑戰。第一,人口不斷高齡化,每年有60 000人進入長者組群,這一點是事實來的。第二,就是我們的家庭住戶小型化也出現了,這兩個情況都構成統計數字上有一定挑戰。我覺得我們在過往一段日子在福利的投入──今年我估計有798億,和五年前比較,是上升了86%,相信把今年也計算在內便肯定又已經翻一番。福利方面,我們政府平均每一天的經常性開支,我常常說一個例子很容易記,就是每100元我們的經常性開支,最新的數字10.8元放在教育、19.7元放在福利、17.5元放在醫療衞生。你可以想像福利已經冒升到我們第二最大的政府開支,我們視這個開支為政府的承擔,我們有責任去做。

但是在貧窮數字,我剛才說很多東西反映不到出來,為甚麼?例如我們很多服務、很多長者的服務,很多一次過,不是經常性、恆常性的撥款、政策措施,我們完全不計算入「貧窮線」。例如關愛基金資助老人家造假牙,最高可以去到一個人15,000元,這些對於基層、有需要的老人家來說是很大的改善,所以如果你把這些數字計算在內,肯定情況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差。但是我們都要承認,多少人也好,我們有貧窮問題在社會裏,我們要認真處理。貧窮問題,正如我剛才說,我們一定會繼續做工夫,不會說做了很多事情就算了。

至於「長津」、特別「低津」,等一下局長可以補充。為甚麼「低津」的效應暫時來說未能完全浮現,因為是今年四月才優化、進一步拆牆鬆綁。我們亦會有些措施會做,特別最近我們針對性少數族裔,是一個很大組群,很多都沒有申請社會福利,因為種種理由,他們沒有申請,可能是認知問題。我們現在有一個少數族裔督導委員會,由我親自做主席。我已經有一個全面的計劃開始接觸他們。我找了宗教──穆斯林組織等等,在地區上面也配合社署,我們希望做直接的外展工作,找一些非政府機構幫助,直接到真的可以「洗樓」去幫他們,因為有的因為種種理由,民族或者語言溝通,他們不申請。最簡單例子,有一個巴基斯坦裔爸爸,他申請到「低津」,他的兒子們很開心。五個小朋友,因為他們家庭小朋友很多。他自己有全職工作,已經有1,200元,每個孩子1,000元,一個家庭拿到6,200元。他沒有拿綜援,拿了綜援就不可以拿「低津」,他沒有申請綜援。這些家庭我們可以幫到,但是困難就是我們要如何找到這些家庭,主動去聯繫他們。我們社署同事和非政府機構會有一連串措施,或者局長補充一下。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我主要補充一點。大家知道由「低津」(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變為「職津」(在職家庭津貼)後,它的改善措施中,有一部分與今次貧窮線的分析沒有直接關係。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職津」下,住戶入息中位數分為50%、60%和70%(住戶每月入息上限為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的一半、不高於六成或不高於七成)。換言之領取60%和70%的人基本上超出「貧窮線」,所以這部分的「職津」用戶,在今次或將來的貧窮線分析中都看不到。職津的目標除為扶貧外,亦有一個所謂「防貧」的作用。我們希望可以幫到——雖然他(收入)在「貧窮線」以上,實際上亦非很好——我們希望可以幫到他們。

還有一個比較技術性的補充。大家如果留意在現時的「貧窮線」的計算中,我們在檢視所有一人、二人、三人、四人、五人住戶的入息中位數;「職津」的所謂住戶入息中位數,是撇除住戶中沒有經濟活動的人,所以其中位數更加高。明顯地大家就會明白,「職津」本身真是針對在職,以及相對貧窮或接近貧窮的人。所以大家可以這樣看,不是所有職津的支出都會見諸於「減貧」的層面。

記者:張生,你好。主要想問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看回兒童貧窮情況明顯了,你們亦有提及到原因主要是與家庭結構有關,但另一點除此之外是否亦反映到現時本來都是貧窮的兒童家庭,會否改善程度不是這麼明顯,所以令情況加深了?另一點就是剛才你提到一直說「職津」的問題,「職津」雖然現在最新情況反映不到,但可否有一些最新的數字,譬如申請數字,可否反映到優化後程度的改善,又或者多了人增加,申請的情況如何?另一個問題想問一下就是看到綜援的數字,申領的支出少了,是否亦可以反映到政府一些政策有效,令少了人申領綜援?而另一點就是亦因為很多團體一直說綜援很多年沒有檢討,我想問現在有否意思去研究或者檢討綜援制度呢?

政務司司長:我請羅局長答後面的兩個問題,然後Reddy可以答第一個問題,綜援的兩個問題。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在綜援(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方面,如果你看看今次的分析數字,它在「減貧」的程度是低了,原因剛才記者朋友都說了部分的原因。第一,因為根本上申請綜援的數字下降,所以我純粹從統計分析,究竟綜援對「減貧」可以減多少。申請的人少了,自然「減貧」的力度就低了。第二,剛才都有提及,本身因為綜援的調整機制是用通脹,但「貧窮線」的上升很受收入影響,當收入的幅度明顯高於通脹時,綜援所謂「減貧」的效果就會較小。

至於你問會否檢討綜援,簡單而言,在綜援的制度,過往多年當我們有需要作出調整時,我們會作出調整。我們樂意聽取社會上的不同聲音,究竟哪些地方可以改善。

政務司司長:Reddy。

政府經濟顧問辦公室首席經濟師:至於有兒童的住戶方面,基本上有兒童的住戶都是較大型的住戶。正如剛才你們看到,這些有兒童的住戶大多是在職住戶。基層的「打工仔」,他們的平均工資增幅為5.5%,但由於「貧窮線」的增幅比5.5%高,介乎6.7%至12.5%,所以正如我剛才所說,如果他們的工作時數沒有增加,或工作的人數沒有增加,基本上他們是追不到貧窮線的增幅的,因此他們跌至「貧窮線」以下的風險會有所增加。有兒童的住戶由於大部分都是在職住戶,正正就是這個原因解釋了為何他們的情況會轉差,再加上一些新增的住戶都是四人或以上的大家庭。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或者我再補充少許關於兒童貧窮,剛才已說了,我想幫大家再組織一下。如果你看看該圖表(《2017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圖2.17),在政府介入前的兒童貧窮率是由23%升至23.1%,增加0.1%,剛才Reddy(政府經濟顧問辦公室首席經濟師吳慧蘭)都解釋了,其中一件事,在人口結構、住戶結構的變化中,二〇一七年有一個稍為特別的地方,就是少了家庭「分開」。家庭「分開」的意思是甚麼?即例如子女搬走的情況。當「子女搬走」的情況在一七年減少,住戶子女的兒女——即孫子——就是兒童,變成停留在多了長者的住戶中的情況,貧窮率就會上升。

簡單而言,這裏要(舉例)幫大家明白,譬如一個長者連同其兒子、媳婦和一個孫,它是一個四人住戶,其收入可能低於貧窮線,這個住戶可能成為一個貧窮戶;但反過來說,當其兒子的家庭搬走了,即三人搬走了,若它本來僅僅低於四人的貧窮線,他們一離開變為一個三人家庭,就成為一個非貧窮戶。因為貧窮線的計算中,三人和四人住戶(入息中位數金額)不同。所以當此現象出現,這些搬離的情況減少的話,就多了兒童因為與祖父母同住而變為生活在一個貧窮家庭,所以這解釋了(18歲以下兒童政策介入前的貧窮率)23%增至23.1%,因在二〇一七年住戶結構這其中一個與過往趨勢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