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社會資本有待發展與發掘

2018年12月16日

前言

上星期網誌提到有關撒瑪利亞基金與關愛基金的經濟審查機制的優化,當中仍有些誤解。由於食物及衛生局副局長亦於星期二(十二月十一日)在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中作出交代,這裏不重複了。幾個星期前,我在一個電台訪問中講過一些有關託兒服務的說話引起一些誤會,在此作出澄清及說明。

小學學生課餘託管服務

關愛基金在2017年設立項目增加資助的課餘託管名額,希望在3年內達至滿足需求的水平。由於一直以來推行的「課餘託管收費減免計劃」是以配額制為基礎,有部分中心的配額未能全數滿足地區需要。下一步的工作,是考慮用服務券(voucher)的形式,令有關資源更靈活地滿足有關需求。我所講的服務券是有關小學課餘託管的服務,與另外兩種幼兒服務無關。不過,坊間以訛傳訛,將我所講的服務券套用在另外兩個幼兒服務的範疇:幼稚園學生課餘託管與0至3歲幼兒日間託兒服務。

幼稚園學生課餘託管服務

《行政長官2018年施政報告》提到,我們要探討如何為3至6歲幼稚園學生提供課餘託管服務。我沒有考慮過用服務券。不過,有社會服務界的朋友,反對為幼稚園學生提供課餘託管服務,認為應增加長全日的獨立幼兒中心。或許他們不明白自己在講甚麼,除非所有幼稚園都變成長全日的獨立幼兒中心暨幼稚園,否則幼稚園學生的課餘託管仍是有需要的。我並不相信社會人士會同意將所有幼稚園都變成長全日的獨立幼兒中心暨幼稚園,這亦不是政府的政策。我當然同意要增加長全日的獨立幼兒中心,但一則需時,如何協助有需要的家庭提供3至6歲幼稚園學生的課餘託管,這仍是社會上的索求,亦是政府的責任。

零至三歲幼兒的日間託兒服務

《行政長官2018年施政報告》提到,我們要增加0至3歲託兒服務,及將有關服務規劃寫入《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並改善人手比例。我並沒有考慮過用服務券來推動發展0至3歲的託兒服務。由於就0至2歲的育嬰服務,私人巿場基本上不熱衷,加上資助名額嚴重短缺,所以政府有責任增加0至2歲的資助名額,以助有需要的家庭照顧幼兒。不過,雖有政府資助,非政府機構提供的服務收費仍是偏高,對一般家庭是一個大負擔。我曾經提到,除了將政府資助比例由現時的20%提升至40%,亦需要優化「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學費減免計劃」(The Kindergarten and Child Care Centre Fee Remission Scheme) 以學費減免的方式,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資助,以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我在電台節目中有提過這個學費減免計劃有點像一個服務券計劃,但它不是一個服務券。

改善人手比例及其挑戰

《行政長官2018年施政報告》亦提到改善幼兒服務人手比例及服務的規劃比例。政府將會在2019-20年,將資助幼兒中心的幼兒工作員人手比例,為0至2歲及2至3歲,由1:8及1:14分別提升至1:6及1:11。當然,社會上有聲音認為這個升幅不足夠。如果我不是政府官員,我都可以作出同樣的批評。不過,作為政府官員,講得出便要有理由認為有機會做得到。我講的是「有機會做得到」。事實上,我不是很有信心做得到。理由是:在2019-20年,我們大約要增加3成人手,約為238個幼兒工作員。一年之內可以聘用到足夠合適及符合資格的人手,有一定的困難。不過,這個挑戰仍不算太大。

「幼兒照顧服務的長遠發展研究」的香港大學研究顧問建議的規劃標準,是每2萬人有103個3歲以下的資助幼兒中心服務名額,當中82個為0至2歲,21個是2至3歲。用以上的人手比例,及香港人口數字,我們便會計算到要聘請5 728個幼兒工作員,是今天人手的7倍以上!就算我們可以成功「搶」到這麼多的地方興建幼兒中心,及爭取到足夠的資源來資助服務,能否聘請到這麼多合適的人手,都是個極大的挑戰。

結語

在社區及鄰舍層面上,仍有大量社會資本可被開發。以目前幼兒照顧服務的需求來看,發展及善用社會資本實有迫切的需要。「社區投資共享基金」(CIIF)成立至今已有16年,其中最重要的功能便是提升社會資本:即是鼓勵和提升社區自助互助的能力,及鞏固社區的支援網絡。如何發展與發掘社會資本,以協助滿足地區託兒的需要,是我會在12月18日(星期二)舉辦的「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論壇」提出的問題,希望能集思廣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