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安老院舍服務的發展

2021年1月17日

前言

資助安老院舍服務輪候時間長,而且愈來愈長,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我自上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都經常被問到如何可以「即時」解決這個問題。我的答案都會包括:我沒有魔術棒,即時變數千至數萬個資助宿位,今天開展的項目,最快都要下屆政府,甚至是再下屆政府才會落成。我亦會舉一個2017年初開幕的資助院舍例子,從規劃的角度在1998-99年度已出現,整個相關發展項目宣佈啟動是2004年初,時間用了超過12年。儘管如此,仍是要「千方百計」,所以才出現短、中、長期的策略。

短期策略

有政黨要求現屆政府每年增加10間資助安老院,五年增加50間。就如上述所講,我要懂得變魔術,才可即時變50間安老院,或是乘坐時光機回到十年前啟動興建工程。以每間安老院100個宿位計算,50間安老院便有5 000個宿位。所以,在2018年《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宣佈會在未來五年於「改善買位計劃」下增購5 000個甲一級宿位,相等於增加約50間一百個宿位的資助安老院。

在不會將一些私營安老院變成百分百買位,即變成「資助」院舍的前提下,我亦曾公開表示在宣佈上述措施時,沒有百分百信心可以達標,因要視乎巿場供應,以及現有私營安老院能否提升其服務質素至甲一級水準。政府在2019-20年度已新購942個甲一級宿位,而2020-21年度(截至2020年12月底)亦已再新購628個宿位。從安老業界得知,由於近年租金下調,有部分營運者遂增加投資,設立新的院舍或將院舍搬遷到更寬敞的地方,致使達到甲一級質素的宿位有明顯增加,這應該有助未來數年達標的機會。

之前我亦曾指出,在改善私營安老院服務質素,要有carrot and stick ( 「胡蘿蔔加大棒」)。「胡蘿蔔」即是上述的增加買位計劃,「大棒」則是進行修例,提升法定安老院員工比例和人均樓面面積的最低標準,政府仍在進行草擬修改院舍發牌條件的相關條例工作。同樣地,這個修例工作,亦會有助未來數年達至買位目標。

中期策略

在策略上,以前提過要「寸土必爭、多管齊下」,這包括「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和在賣地條款加入興建資助安老院舍。前者鼓勵和資助非政府機構透過擴建、重建或新發展,增加福利設施,當中包括了安老院;後者是在合適的賣地項目中,加入興建資助安老院舍的要求。

此外,行政長官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宣佈會邀請房屋委員會及房屋協會聯同發展局,研究在未來公營房屋項目中,額外增加地積比率以供應約5%總樓面面積,作為社福設施用途,明顯其中一類設施便是資助安老院舍。

經過多番努力,撇開正在進行技術可行性研究或詳細設計顧問研究的項目,單是已獲撥款興建的安老院舍項目,由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一共有24間資助安老院( 詳細參閱附件),約共4 300個宿位。當中七間,是透過賣地條款新加入的安老院項目。

長期策略

在2006年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當中,每千名65歲或以上的人口便應有17個護理安老院的宿位。基於種種原因,這個標準在2008年的版本中開始消失。直至在2017年的《安老服務計劃方案》的建議下,有關標準於2018年年底重新加入《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列明每千名65歲或以上的人口便應有21.3個資助護理安老院宿位/護養院宿位 。這是為未來的規劃工作,訂立清晰的服務供應目標。政府亦會適時就這個規劃標準,作出更新以切合未來服務需求的變化。

結語

正如開場白所指,我沒有魔術棒,即時變不出成千上萬的資助安老宿位。上述短期措施能否於現屆政府任期結束前縮減輪候時間,仍是未知之數,我們仍需努力;而上述中、長期策略應為未來建立良好基礎。不過,安老服務除了土地之外,還有人力和財務資源的挑戰,過往的網誌已有所討論。日後發展,有機會再談。

1 請留意現時標準與2006年版本的兩點差異。一是2006年版本沒有明言是資助宿位,而最新版本是指明資助宿位。這是由於由早年的福利規劃中,所有宿位都是資助的,而現時的合約院舍有部分是非資助宿位,或稱自資宿位。二是在早年的規劃沒有就護養宿位(Nursing home places)定立標準,而現時的資助安老院可以提供不同的護理安老宿位(care and attention places)及護養宿位的比例。


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獲政府撥款興建而未投入服務的安老院舍 word 格式